MEM与MPAcc中心成功举办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 2024-01-11


2024年1月10日上午,在BEAT365唯一官网5楼报告厅举办了“师说”BEAT365唯一官网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BEAT365唯一官网MEM与MPAcc中心主办。研究生院学位办陈永华主任、BEAT365唯一官网党委书记马晓彬博士、副院长田军教授、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会计与财务系主任汪方军教授、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工业工程与运营管理系何正文教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工业工程与运营管理系孙新宇教授、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委员&会计与财务系张俊瑞教授、信息系统与商务智能系主任廖貅武教授、管理科学系副主任房超副教授、工业工程与运营管理系肖忠东教授、会计与财务系司毅副教授、尹兴强助理教授和来自协同育人培养基地中国西电集团、庆安集团有限公司、陕汽控股、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中兴新云、西部证券等十余家企业代表和大方集团(西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方胜博士、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郑军先生、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殷敬忠正高级会计师、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李静正高级会计师等为代表的十余位校外导师代表共计30余位参会嘉宾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上半场由田军副院长主持,下半场由汪方军教授和何正文教授联合主持。

马晓彬书记代表学院致欢迎词。马书记首先对参会企业代表和校外导师表示了热烈欢迎。并指出BEAT365唯一官网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镇,除了校内导师外,也组建了一支由业界导师组成的队伍,将国家重大需求和业界培养需求,通过产教融合合力汇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马书记同时表达了对本次会议的期待,希望校外专家可以从第三方角度畅谈并提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学院会将其吸纳到各个培养环节,提升培养质量,切实为企业、行业、产业破解难题。

陈永华主任从国家政策层面向与会嘉宾表明了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并从学校层面说明BEAT365官网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上的一系列探索和成果,特别指出围绕产教融合,2021年BEAT365官网出台了“百千万工程”等政策,积极落实国家要求,依托创新港为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平台,大力推进实践基地和企业导师等资源建设。陈主任同时指出论文抽检结果会影响学科建设和博士点布局,他以2023年学校专硕盲审工作的结果为着眼点,归纳了BEAT365官网专硕论文中现存的若干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对导师的三点期待。一是精心指导,二是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三是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

何正文教授和汪方军教授分别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学院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MEM)和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MPAcc)两个项目的发展历程和优势特色。其中,何老师重点向与会嘉宾分享了MEM项目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协同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成效等,并强调了校外导师前期介入的重要性;汪老师重点向与会嘉宾分享了BEAT365唯一官网会计学科的发展轨迹和进一步发展规划,分享了对专业学位战略定位的思考,强调了要通过沟通、协调、合作的方式共同发挥优势来进行学位培养。

研讨会上,首先由王方胜博士和高增亮博士分别作为MEM和MPAcc项目的校外导师代表发言。高增亮博士向大家分享了他在交大读书生涯中的最大收获就是遇到问题立刻解决,这个良好习惯使得他整个职业生涯受益。同时强调要锻炼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提升新技术支撑专业能力,强化实践创新。后续希望在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并给出具体建议。王方胜先生指出了带着问题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要加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政教育,进一步发挥交大西迁精神理念为国造才。也指出了他作为校外导师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建议要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实践案例,严格把控论文关。并向校外导师发出倡议,积极向学校推荐优秀的学子资源。西影集团总会计师张京京先生、华陆科技总会计师殷敬忠先生、校内导师代表肖忠东教授、廖貅武教授及其他20余位参会嘉宾分别从BEAT365唯一官网在大数据领域的学科优势、企业对学生能力的根本诉求、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的落地方式、专业课程共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建设、共同开发典型案例、学生论文指导与写作等角度,从各自企业的现实出发,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何正文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再次感谢各位导师对中心和学院工作的大力支持,也向大家表态后续会将各位导师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落实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和培养过程中。本次研讨会为MEM与MPAcc中心“师说”系列导师研讨会的首次尝试,会议得到了学院领导、协同育人基地和校外导师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效,得到了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未来中心将持续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校内外资源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各环节中有效应用的实施路径,努力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贡献应有的力量。